學生 教師 同仁 家長 校友 來賓
華岡之校史
介紹

張創辦人創校的 理想精神與方法

自籌備到創立

陽明山第二次會談於民國五十年八月下旬在陽明山莊舉行,以文教建設為主題,出席者多國 內外學術教育界人士。自美國回來的代表吳經熊、程其保、顧毓琇、薛光前等倡議。

張氏論創校的宗旨有三:

  1. (一) 建立一所以發揚中國文化為主旨的完整大學;
  2. (二) 建立一所以宏揚中國學術與三民主義為主旨的研究機構;
  3. (三) 倡導音樂、美術、戲劇、體育(含舞蹈)及大眾傳播等學科,以期開展中國文藝復興之機運。(註一)張先生為一介書生,以「承東西之道統,集中外之精華」,為其畢生之志業。

旋提出創校的計劃,為先總統蔣公所首肯。當五十一年籌備之初,決定先辦研究部,校名曰中國文化研究所,下分十二個學門:三民主義、實業計劃(甲)工學、(乙)農業、哲學(含教育)、文學、史學、政治、經濟、法律、地學、家政及藝術。次年五月,大學部哲學、中國文學、東方語文(內分俄文、日文、韓文三組)、英文、法文、德文、史學、地學、新聞、美術、音樂、戲劇、體育、家政、建築及都市設計等十五個學系成立;九月,夜間部行政管理、社會工作、大眾傳播與商學等四學系成立;均開始招生。乃易名為中國文化學院。

學院所在地華岡,原為橘子園,購自四川譚淳風先生;並無地名,亦無建築。華岡地名是張創辦人所創,取名於「美哉中華,鳳鳴高岡」之意。經他慘澹經營,傑閣重樓,高臺複道,聳然突起,蔚為奇觀。登臨其地,俯瞰平原,河海交流,後擁群峰,有如畫屏,使人胸襟灑然,心曠神怡,有「振衣千仞岡,濯足萬里流」的氣概,為教學研究的理想處所。蓋以名師雲集,學子風湧,圖書充實,設備新穎,不數年間,已成為一著名的學府。

張氏於民國五十五年在國防研究院主任任內,奉兼院長蔣公之命,組韓、日、美、加四國訪問團,他任團長,劉安祺為副團長,團員有徐培根、張慶楨、羅時實、楊家麟、瞿韶華、夏新、項迺光、宋晞等八人,以考察國防教育為主。六月出發,八月返國。於訪問美京華府期間,張氏對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宗旨與組織感到興趣。返國後即於中國文化學院籌設「中華學術院」,於十月成立,下分二十個分科協會,旨在聯繫海內外學人,加強對華學之研究。於本校建校十週年紀念時,特新設「華岡興業基金會」,俾以企業化之精神,運用建教合作的方法,立華岡興業公司,其下分為十五部門或子公司,致力於農、林、工、商等實業、觀光業及文化事業等,以注重生產,賺取外匯,繁榮華岡,鞏固校基為目的。各學系、各研究所教學和研究成績,與企業界資金及寶貴經驗,互相結合,將來所得純利之一部分,可用以支持本校今後之發展。相信這是民間學府自立自助的光明大道,也是華岡學會(本校校友會之簡稱)愛校建校最有利之途徑。

民國六十九年,教育部以華岡興學,已屆滿十八,而成績卓著,乃核准改為中國文化大學

創校理想--八大目標與四種特色

張創辦人對本校的經營,有其理想。他於六十二年四月提出「創校理想---八大目標」,有云:

  1. (一) 國際性
    綜合東西文化,融會中外精華,博採世界各著名大學之優點,建設一所具有國際地位之學府。
  2. (二) 整體性
    學術為一整體,心物一元,體用一貫,故當不偏於人文學科,亦不偏於科學技術,網羅眾家,囊括大典,致力於新文化的創造。
  3. (三) 文藝復興
    古稱移風易俗,莫大於樂。今日樂教,包含文學、美術、音樂、體育、戲劇、舞蹈、建築、印刷、園藝、大眾傳播、觀光事業等,上述各系科,本校最稱完備,期以文藝復興奠文化復興,以文化復興奠民族復興之宏基。
  4. (四) 學以致用
    著眼此時此地國家社會之實際需要,如高山資源之利用,海洋資源之開發,均為當前急務。故對於地球科學(地理、地質、氣象、海洋四系與地學、海洋兩研究所)與若干應用科學(土地資源、勞工關係、國際貿易、應用數學、企業管理、兒童福利等系,與實業計畫,應用化學、大陸問題等研究所)多已設立新的系所,在高等教育上勉效前驅。
  5. (五) 五育並重
    本校提倡德、智、體、美、群五育並重之大學生活,故建有博物館、圖書館、體育館(興建中)、藝術館、群育館,以五大館與五育密配合,實踐篤行。
  6. (六) 華學基地
    華學乃中華學術之簡稱,旨在宏揚中國文化與三民主義於世界。此事需要聯合世界上志同道合的有識之士,攜手共進,因此創立了中華學術院。該院內設二十個分科學術協會,現每一協會平均有會員七十人,水準甚高,共計連繫中外學者一千四百餘人,俾與本院各系所相輔相成,樹立華學研究之一重要基地。
  7. (七) 建教合作
    本校以教學、研究與服務三位一體為宗旨。教學即中國文化學院,研究則以中華學術院助之,服務工作以華岡興業基金會所創設之各企業機構為之,設有實習農場、實習工廠、實習商行、實習林園、實習社區等,展開建教合作,培養企業精神,以期創造財富,繁榮華岡,鞏固校基。
  8. (八) 高深研究
    本校研究所之設立,尚在大學部(含夜間部)前一年。辦學宗旨,以研究部與大學部雙方並重。研究部之制度,歷年迭有改進,依新的規定,研究生與大學生同樣收費,但普遍給予獎學金,並一律住校,不得兼職兼課,以期集中心力,為學育才。現畢業碩士,已逾八百人(連本年度應屆畢業生在內),博士班已得國家博士學位者有八位,為國內大學前所未有。至於外國學生與海外僑生遠道來此,從事深造者,亦逐年增多。(註二)

張氏為創辦這座學府,主要是要實現教育理想,建設一所新型的大學。他心目中理想的大學,除了上述的八大目標外,又提出四方面的綜合,亦即四種特色,並作扼要的說明。

  1. (一) 東方與西方的綜合
    中國文化以孔子學說為中心,是東方文化的柱石。國父孫中山先生繼承中國道統,發明三民主義,主張融會新舊,溝通東西,「集中外之精華,防一切的流弊」,這便是創造中國新文化的真正目標。…我們要以東方文化為基本,去蕪存菁,除弊興利,採取西方文化之所長,針對時代需要。從事於新文化之創造,為全人類所共享。 華岡興學,就是本乎這種理想。故除大學本部外,又設立了中華學術院,聯合世界上有識之士同情我者,群策群力,相輔相成,使本校成為國際性的大學,此為本校第一特色。
  2. (二) 人文與科學的綜合
    現代學術,崇尚專精,但分工乃是方法,合作才是目的,故科技融合至為重要。科學旨在求真,科學包括自然科學、社會科學、應用科學三大類。在科學基礎之上,則為人文學,以歷史學為代表;人文學于求真之外,又要求善。再上一層為文學與藝術,于求真求善之外,又要求美,所謂盡善盡美。更上一層為哲學,于求真求善求美之外,又要求慧。慧就是智慧,就是所謂自知之明。現在世界之大患,在於物質空前進步,人類反而迷失了自己。最高一層則為宗教,這是學術的頂點,于求真求善求美求慧之外,又要求聖。聖就是敬天愛人,實踐篤行,成為最完全的人格。以上五層好比一座寶塔,拾級而登,有完整統一的體系。華岡興學當時才滿十年,而本校在全國各大學中,學制最稱完備,包含了上述五大部門,其宗旨亦即在此。 千岩競秀,萬壑爭流,成為一所新型大學,這是本校第二特色。
  3. (三) 藝術與思想的綜合
    中國古代大學,最重禮樂。所謂制禮作樂,就是立志要把有聲有色、多彩多姿的文學和藝術,作為傳佈思想的工具,寓教育於娛樂之中,以期耳濡目染,深入人心,移風易俗,造福人群,達成大學的時代使命。…本校創立之始,以文藝復興為號召,對藝術學科提倡最力,認為三民主義的思想,必須透過文學、美術、音樂、戲劇、體育、舞蹈、園藝、觀光以及大眾傳播等學,使其普及社會,深入民間,把抽象的思想,寄托于具體的文藝,方能使中國文化與三民主義宏揚于世界。本校位于風景最美的華岡,欲使學生涵泳欣賞,開拓其胸襟,恢宏其志氣。至於校舍建築,則結合固有文化與科學技術而為一,以表示中華特殊之風格。華岡建築亦欲發揚我泱泱大國之風,是為本校第三特色。
  4. (四) 理論與實用的結合
    學術研究,理論與實用,喻如手掌與手背,是不容分離的。沒有理論,而談實用,譬如無源之水,其涸立待。反之,不重實用,空談理論,則知而不行,等于無知。王陽明學說,主張知行合一,行中求知,傳至今日,則為總統的力行哲學,這就是華岡興學的理想。民間興學、良非易易,不但要使畢業同學,都有就業和創業的能力,俾與社會國家的要求密切配合,而且要使大學自身能夠自給自足,欣欣向榮,力爭上游,躋於世界著名學府之林。因之,這一所民間大學,乃是教育、研究與企業(或服務)三者合一的綜合體。中國文化學院、中華學術院、華岡興業基金會,如鼎三足,來奠定本校鞏固的校基。…總統曾說:「文化越進,國家越富。」現代大學興辦企業服務,實為力求經濟自足之不二法門。(註三) 本校教育和研究,每年都有新的需要,而企業服務之所得,則可以源源支援,不斷貢獻。富有日就,將是本校第四個特色。

辦學精神-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

一所大學主要的任務是作育人才,所謂人才必須養成的一是完整的人格,二是專精的學識,前者是通才教育,後者是專才教育,兩者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人格教育包含五種修養,融會貫通,綜合為一,那就是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五育。這德智體群美五育,分之則為五,合之則為一,就是人格教育,也是人性教育,就是發揚人性,也就是闡揚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。

先談德育。 他說:吾校以「中國文化」命名,這是吾校莫大的榮譽,也是開宗明義,說明了大學的宗旨和理想。中國文化的精義是什麼?一言以蔽之曰中。中就是中心,中心對整體而言,有整體才有中心。實行中庸之道,為做事的準繩,以期恰到好處,而免有所疏失。這樣的中道,稱之為時中,時中之道,才是真正的德育。對個人講,是立身處世之道;對國家講,是建國興邦之道。我們立國的三民主義,便是二十世紀嶄新的時中之道。…中華民國從古以來,都是實行時中之道,並以中字為國名,這就是我國悠久光榮的道統,從周公、孔子到國父與先總統蔣公,都是代表這個道統。 本校就是想表揚這個道統,發揚中國文化,所以華岡博物館陳列著歷史上大人物的巨型油畫畫像,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,也是我們德育的目標。

次談智育。他說:大學生的智育,除了各種專門性的知識,人各專精一門外,共同性的知識,大家都了解的有三種,那就是人與天、人與人、人與物的三種知識,這些都是完整統一的基本學識。哲學是探討天人關係所得到的原理,扼要言之,天定是以勝人,人定亦足以勝天,人間的力量無限大,要使我們樂觀奮鬥。史學是自古以來人與人關係的總記錄,扼要言之,憂勞足以興國,創造有賴人力,歷史的教訓,使我們能彰往察來,繼往開來。…哲學方法和史學方法,都是一種心的訓練,為每一位大學生所必須具備的。科學(含自然與應用)要義在於各種物質的基本性質,歸納為若干公律、定理或通則。物質的性質明了以後,可進而研求怎樣去利用它、控制它,以期為民造福。所以科學是由已知去求未知,科學研究歸納為一句話,便是向著未知進攻,層層發展,趣味無窮。 圖書館是大學的生命線,古今中外的學人對上述三種智識研究心得和成果,都綱舉目張,條理井然,儲藏在那裡,所謂開卷有益,等待自己去用功發掘。

三談體育。他說: 健康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,身體加上精神,才是真正的體育。講到體育,有四個要點不可忽略:

  1. (一) 是韻律
    無論是體操或運動,都要有節奏、有韻律,就是中國古代所謂禮樂明備,體育必須藝術化,使其行之和樂,庶可行之無倦,才能保持健康,維持健康。
  2. (二) 是合作
    體育不僅是個人動作,也是群體活動,兩個人以上的動作,需要互助合作,相輔相成,才有比賽,才有進步。
  3. (三) 是紀律
    每一種運動與球藝,必有一種共同遵守的規則,大家都在公認的規則中去活動,一犯了規,便須停止。這是養成遵守秩守的好習慣,為民治精神的起點。所謂運動家精神,乃是造成和諧合群、團結一致的社會主要的因素。
  4. (四) 是堅忍
    體育競賽有勝必有敗,所以必須有聞勝不驕、聞敗不餒、再接再厲、堅忍奮鬥的精神。我們必須不怕失敗,不怕困難,從失敗中求改進,從克難中求自強,堅定不移,百折不回,終有成功的一日,這就是健康的精神修養。

四談群育。他說:大學的群育便是生活教育,漫長四年的大學生活,都在接受生活教育。生活教育的主要方式,便是組成各種社團,有學術性、有宗教性、有康樂性、有聯誼性、有綜合性,都是由學生自動自發,聯合志同道合的同學們,在導師指導之下,自行組織,自行活動,利用課餘時間,過著多彩多姿的大學生活。社團生活的主要成效,就是從實際生活中,培養同學們的組織力、表達力、判斷力和領導力。

社團生活的總目標,在於無形中實行了三民主義教育:

  1. (一) 民族主義教育,即為發揚愛國思想與民族正氣。
  2. (二) 民權主義教育,即為鼓勵法治習慣與領導才能。
  3. (三) 民生主義教育,即為傳授實用技術與創業精神。綜括言之,社團生活的目的,就是要網羅 人才、培養人才和登進人才。

華岡社團總數達一百五十個以上,都是朝氣蓬勃,極可喜愛的。華岡畢業同學的特色,具有愛國思想、領導能力和創業精神。

五談美育。他說:現在我國公私立大學中,提倡美育,設系最完全,師資陣容最強大,足為文藝復興之表率者,本校可算是首屈一指。並且因為積極倡導的結果,要把教育宗旨,從德、智、體、群四育,改進為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五育,且明見於最近頒佈國民教育法中,本校可算是倡導美育大有力者之一,這是值得我們欣慰的。我校美育,包括美術、音樂、影劇、舞蹈系組,美術分國畫、西畫,音樂分國樂、西樂,影劇分國劇、影劇等組別。華岡興學的宏旨,是要「承東西的道統,集中外之精華」,這是我們倡導美育教育的最大目的。(註四)美的欣賞乃是全體大學生所要共同接受的薰陶和訓綀。本校不斷舉行美術展覽會、音樂演奏會、戲劇和舞蹈的表演會,讓同學都來欣賞,令人心曠神怡,精神為之一振。

以上所述,是全體大學生,不問何所何系,所應共同接受的通才教育。至專才教育是培養專精的學識與技術,人有專學,學有專人,以適應國家社會各方面任用專才的需要,也是同樣重要。本校大學部現共設五十三個學系組,城區部(即夜間部)設二十學系(包括推廣部二年制兩個系),研究部碩士班共設三十個所組,博士班八所,總共有一一一學術單位,這是華岡專才教育的內容。張氏特就共同相關的「學習與研究」、「獨學與群學」、「方法與工具」與「致用與創業」等四個問題,他略加說明如下:

  1. (一) 學習與研究
    大學學制雖分為三級,即四年制的學士,兩年制以上的碩士和三年制以上的博士,程度雖有深淺,但研究精神則是始終一貫的。可以說,一進了大學之門,精神上就是一個研究生,一面學習,一面要好學深思,從事研究。所謂研究精神,就是要立志認真治學,根據已知,探求未知,提出問題,解決問題,不但要知其然,而要知其所以然,如此不斷進攻,不斷發展,有所心得,有所收獲,這是一個大學生應有的治學態度。
  2. (二) 獨學與群學
    古人說:「獨學而無友,則艱苦而難成。」現代學術研究更是如此。我們必須聯繫同學,廣交益友,互相切磋,互相問難,所謂「奇文共欣賞,疑義相與析。」,真正得到共學或眾學的樂趣。或者加入學社或學會,在良師或校外專家指導之下,隨時提出若干學術性的問題,來共同研究討論。或者到圖書館裡閱覽有關的期刊雜誌,尋求參考文獻,使得自己眼界更為開拓,意境更為深遠。「力以聚而愈眾,意以競而日新」,達到所謂「人一能之己十之,人十能之己千之」,這是一個大學生研究學問應有的努力和志趣。
  3. (三) 方法與工具
    『論語』開宗明義地說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?」習就是做,學了以後,自己必須再做一遍,印象方能深刻,學問變成自己所有,這是知行合一的道理。真知必賴於力行,力行方能真知。所謂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」器就是設備,現代大學裡除了圖書以外,尤重視設備。有了設備,我們乃可從事於實習、實測、實驗、實踐,借助於儀器、標本、模型等,實事求是,精益求精,使學理得到事實的證明。所以研究學問,不但要注重方法,更要注重工具,注重實習。
  4. (四) 致用與創業
    學以致用,是我們共同的志願;學能致用,大學才能對社會國家作真正有效的貢獻。一個大學生當其畢業離開大學所能帶走的,當然很多,本人以為其中最重要的,恐怕要算創業精神。創業精神是無中生有的精神,由小而大、由少而多的精神,由舊轉新的精神,總而言之,也可說是知難行易的精神。在大學裡漫長的四年,受良師益友的啟迪,社團活動的薰陶,都在訓綀致用和創業的精神。本人希望我們華岡同學時時記住校歌裡有兩句話:「必有真知,方能力行。」(註五)

本校以「質樸堅毅」為校訓,質樸乃實事求是,堅毅乃精益求精之義。這四個字便是求精求實的用意。他說:「何謂求真?即博學審問,慎思明辨,必有真知,方能力行的意思。何謂求精?即人一能之己十之,人十能之己百之,自強不息,勇猛精進的意思。」(註六)本校「質樸堅毅」的校訓,多年來經華岡人共同努力,逐漸形成了優良的校風。

張創辦人在其所著﹃華岡理想﹄第三冊序言中有云:「很多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和觀念,經全校師生辛勤耕耘,共同努力,從而開花結果,由理想而成為事實。…可是思想乃是從事業中磨鍊出來,從困難中考驗出來,從失敗中領悟出來的。華岡的校史,便是一部不畏難、不憚改的歷史。我們要從力行中求真知,從憂勞裡開新知,知行相輔並進,這就是華岡興學所得到的最大的教訓和快樂。」(註七)

張創辦人晚年在病中,董事長一職由鏡湖先生接替。多年來鏡湖先生對本校的經營,在財務方面由負債而收支相抵;在教學方面,確立退休制度,吸收年富學專學者來校教;在學術交流方面,與世界各國若干大學締結姊妹校。在張創辦人多年艱苦經營的基礎上力求發展,使本校校務蒸蒸日上,也使張創辦人的辦學理想得以實現。

    註釋:
  1. 註一: 張其昀,〈創校宗旨〉,《張其昀先生文集續編》 (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於民國八十四年十月出版)第二冊,頁六一○。
  2. 註二: 張其昀,〈創校理想簦簦八大目標〉,《張其昀先生文集續編》 第二冊,頁六七四。
  3. 註三: 張其昀,〈華岡興學的理想〉,《張其昀先生文集》 (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於民國七十八年八月出版)第十七冊,頁九○四九。
  4. 註四: 張其昀,〈華岡興學簦簦理想與方法〉,《張其昀先生文集》 第十七冊(文教類(二)),頁九○九四。
  5. 註六: 張其昀,〈認識華岡新面目簦簦民國六十三年八月對本校新生講話〉之六,認識校風,《張其昀先生文集續編》第二冊,頁九五四。
  6. 註七: 同註六。

聯絡資訊

學校地址:臺北市11114陽明山華岡路55號
55, Hwa-Kang Rd., Yang-Ming-Shan, Taipei ,
Taiwan 11114, R. O. C.

聯絡電話:(02)2861-0511、(02)2861-1801

文化大學粉絲專頁 文化大學Youtube頻道 文化大學IG相簿 文化大學服務信箱

緊急聯絡

軍訓教官值班室: (02)28616630 、 0986716630
警衛隊:(02)28610511#11911